配资股牛网 “简”述居延历史 “牍”懂北疆文化(二)丨简牍中的丝路密码 —— 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响_里程_汉代_甲渠侯官遗址

发布日期:2025-08-15 21:19    点击次数:99

配资股牛网 “简”述居延历史 “牍”懂北疆文化(二)丨简牍中的丝路密码 —— 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响_里程_汉代_甲渠侯官遗址

在居延汉塞的时空经纬里,“里程简”勾勒汉代“第一国道”骨架,补全河西驿置网络,二者以榫卯般的实证链,将丝绸之路的开放基因嵌入历史年轮,让两千年前的文明交响在“一带一路”的当代叙事中配资股牛网,激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共鸣。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丽淑

记者身后的夯土残垣,正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汉代丝路咽喉——甲渠侯官遗址。两千多年前,戍边将士在此签收的里程简与千里外敦煌悬泉置的另一枚里程简遥相呼应,如时空拼图,串联起汉代丝绸之路的完整骨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链条。

在博物馆恒温展柜里,两枚看似普通的木简却承载着震撼世界的秘密。1974年出土于额济纳旗甲渠侯官遗址的“居延里程简”,完整呈现了汉代“第一国道”的线路走向。另一枚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则补充了河西走廊武威郡至敦煌郡12个驿置的信息。两简共列出34个地名,覆盖从关中平原到西域门户的关键节点,形成完整的驿传体系。

展开剩余70%

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解员 李林翰

这两枚简相当于古人的高德地图,拿着它们,就能知道自己走多远的路,知道下一个目的地。

“里程简”精准记录长安至张掖驿站与里程,是研究汉代丝路东段的珍贵一手史料,从空间范围,印证《史记》中“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等微观细节,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东段路线提供精确描述,助力“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以礼

“里程简”记录了从长安到河西走廊酒泉到内蒙古额济纳居延遗址的交通走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枚简牍的具体里程驿站记载,证实了两千年前汉代丝绸之路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道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简牍不仅记录距离,更隐含着汉代交通管理制度,驿站间距多为50—90里,符合“日行百里”的汉代交通效率。驿站名称如“居延置”等,与《汉书・地理志》相互印证,揭示了汉代郡县与交通网络的深度融合。

额济纳旗地史学者 李靖

之所以记录从一站到另一站的里程,一方面是为了战争需要,但另一方面是为了商旅在行进过程中,为牲畜提供水草,从这个里程是可以看出来,当时商旅和邮递系统是相通的。

居延汉简印证,丝绸之路的“丝绸”从来不只是商品,更是串联农耕与游牧文明、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文化纽带,这种文明互鉴的双向流动,早在公元前后便已形成成熟体系,不仅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交融,更在早期世界文明格局中埋下了多元共生的伏笔,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互促共进筑牢了根基。

记者手记

里程简上斑驳的墨迹,见证了驼铃声中东西方贸易往来、文明交融,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的格局。而今,“一带一路”倡议跨越时空,从历史深处走来,以更恢弘的气魄联通世界。古有简牍丈量文明之路,今以国际合作铺就发展通途,二者一脉相承,诠释着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开放包容精神,更昭示着中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未来。

来源:阿拉善融媒体配资股牛网

发布于:北京市